单机游戏

狂猎之王=雷神他爹?《巫师3》怪物背后的历史

2017-12-09 11:42:20来源:逗游网作者:互联网

  日间妖灵

  与一般人不同,农民在中午停止工作不是为了躲太阳,而是为了躲避日间妖灵。

  ——弗拉德·雷蒙德《农民与其习俗》

游民星空

  在《巫师3》中,你首次遭遇日间妖灵一定令人印象深刻。因为和之前见过的所有怪物不同,你需要借助法印,才能对它们的真身产生伤害,不仅如此,这种敌人还会瞬间移动和制造分身,从而让不擅长操作的玩家陷入崩溃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这种怪物虽然属于幽灵的一种,但只有在中午才会出现。

  我们之所以产生好奇,主要是它的设定颠覆了我们的印象:作为幽灵,它并非游荡在黑暗的墓穴中,而是在正午的艳阳下。和《巫师3》的其它怪物一样,它的设定也从古老的传说中汲取了灵感。在1000年前,欧洲的农民中间开始盛行一种说法,在每年盛夏季节、烈日当空之时,一种神秘的力量将被唤醒,并扑向猝不及防的农夫和路人。

  说来可笑,这种邪恶力量的本源,实际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——中暑:当人们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中时,盐分会大量流失,进而产生各种反应,如四肢无力、意识模糊乃至昏迷不醒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现代艺术家笔下的Poludnica,或者说“日间妖灵”

  当年,脑海中一片蒙昧的人们将这种想象归咎于邪恶附体,由此诞生了“日间妖灵”的传说。在波兰,它被称为“Poludnica”,也可以被直接翻译成“午间夫人”,和《巫师3》中的外观不同,“Poludnica”有时会作为一团尘埃现身,有时会被描绘成一个穿白色长袍的年轻女性,而在近代,受到童话中女巫的影响,“Poludnica”渐渐变得更像巫婆。当遭遇日间妖灵后,人们会陷入恍惚、神志不清,甚至被割下头颅。这让许多民俗学家猜测,当年人们看到的可能仅仅是路边的大树、田间的稻草人,甚至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团伙。

  另外,由于一种潜在的本能,中世纪欧洲人对“日间妖灵”的畏惧一直在加深——这种本能就是午睡。按照人类学家们的说法,这一习惯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穴居时代。为防范敌对部落和野兽,先民们的作息习惯与今天截然迥异。他们并非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而是一次只睡3-4个小时,醒来之后轮班警戒。同时,一些研究也证明,居住在封闭的环境中,受温度、湿度、空气含氧量、血压等因素的影响,人在入睡4小时后就会下意识地苏醒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这幅梵高创作的油画展现了两位在田间打盹的农民,由于人类睡眠的本能,加上对死亡的恐惧,共同在中世纪的普通人心中编织出了一个关于“日间妖灵”的幻影

  进入文明社会后,这种环境已不复存在,但在本能仍在驱使人们每隔几个小时自动犯困——中世纪时期的饮食习惯更加剧了这种倾向:和如今不同,受食品匮乏限制,当时的人们只吃两餐甚至一餐。这也意味着,当中午的酷热袭来时,人的疲惫感恰恰到达了定点。这一点和中暑的昏厥相互混合,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幻影。

  和其它东欧传说一样,当科学普及之后,“日间妖灵”的故事也销声匿迹。但后来奇幻题材的兴起,让人们对传说有了新的兴趣:一方面,各种地下流行的神话被编纂成书;另一方面,艺术家们也开始从中寻找灵感,为自己的作品增加全新的元素。“日间妖灵”也不例外,在其衍生品中,最著名的莫过于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交响诗——《日间女妖》,在东欧国家,这是一部知名度极高的作品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,得益于其作品的成功,“日间妖灵”再一次变得家喻户晓

  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部作品之所以家喻户晓,恰恰因为它建立了一种莫名的诡异感:它讲述了一位正在做午饭的母亲,为让孩子不再哭闹,便用“再哭就会被女巫带走”来恐吓,不料话音刚落,女巫真的飘然而至……而这个故事的来源不是其他,而是当地流行的一首诗歌,作为旅店店主的儿子,交响诗的创作者德沃夏克实际是在这些传说的耳濡目染中长大的,对此难免驾轻就熟。就像是《巫师3》中充满了戏剧性色彩的那些故事一样,它唤起了听众的不安和好奇,并通过这一点让后来的人们记住了“日间妖灵”的形象,而最终的结果,就是让它被移植进了《巫师3》里面。

  尸婴

  说尸婴丑,就想说屎不好吃一样,虽然算不上说谎,但也没有完全交代事实。

  ——狼学派狩魔猎人兰伯特

  在《巫师3》的相关支线中,“血腥男爵”无疑是剧情最复杂和最曲折的一个。这个故事起源于一次酒后的家庭暴力,而这次暴力的结果,就是本节要介绍的——“尸婴”。关于后续的展开,笔者不想做进一步的剧透,不过,这并不妨碍我们介绍它的原型——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可怕幽灵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《巫师3》中的尸婴,在游戏中,你可以做出选择:将其杀死,或是将其转变为男爵家的家事精灵

  在《巫师》的游戏设定中,“尸婴”有一个德国化的名字——“Botchling”,它是一种外貌惊悚的婴儿僵尸,它们要么是被遗弃,要么没有取名就已死去,导致灵魂永远无法安息。尸婴会在黑夜时离开巢穴寻找孕妇复仇目标,受害妇女一开始夜里会做噩梦,身体则越来越虚弱,最终无法保护自己——这时,尸婴便会将长牙咬进孕妇的身体,喝她的血,导致母子双双死去。虽然这一设定更多来自波兰人的原创,但在北欧神话中,确实有一个与之对应的传说——“Myling”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18世纪版画中的“Myling”

  如果给“Myling”一个适当的翻译,它似乎可以被称为“鬼婴”,而且和游戏中一样,它也有人令人毛骨悚然的外观和天性。这些“鬼婴”由死去的婴儿变化而成——这些婴儿要么是家境贫苦无力抚养,要么是生前作为私生子被遗弃到河流和森林里,于是,他们迷失的灵魂便在幽暗处徘徊,给路人带来死亡和不幸。

  在传说中,他们会跳上独自旅行者的后背,并要求将其带往墓地,以便获得一个体面的归宿。但当旅客接近墓地时,“鬼婴”会变得越来越重。如果背着它的人无法承受,“鬼婴”会在狂怒中将其杀死。不仅如此,这些“鬼婴”还会向遗弃它们的亲人展开复仇。一个诞生于18世纪的童话中写道:一个农夫在森林中碰到一个鬼婴,这个鬼婴不断叫道:“爷爷,我饿!”但这个农夫于是对鬼婴说:“你去找能喂你的人吧,我是不可能给你奶水的。”鬼婴听了以后便离开了,当农夫回到家里时,发现她的女儿胸前满是鲜血死在地上——因为那个鬼婴,其实就是他当年被杀死的孙子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现代艺术家笔下的“Myling”

  遗弃婴儿的做法在古代非常普遍,但只有在北欧,它激起了如此强烈的恐惧。这种现象的原因众多,讽刺的是,这很大程度上,和基督教传入前,北欧人对婴儿的态度有关。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,过去新生儿死亡率极高,他们因此不把没有命名的婴儿算作一个完整的人,并试图以此减轻某种心理负罪感。而在饥荒年间,这些婴儿甚至经常被丢弃,或者被用于向神明献祭,但基督教的传入改变了一切。

  教士们发现了这些神话的价值,并设法将教义与其结合起来,以便借助后者的影响力自我宣传,而“鬼婴”就是其产物之一——因为后来的传说,大多强调了一个事实,“鬼婴”的没有“妥善命名”的婴儿,而是否接受基督教的洗礼,实际又是判断“妥善命名”的一个重要标准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斯拉夫神话对应的“尸婴”——“drekavac”,在这幅画中,它反而很像《巫师3》中的“孽鬼”

  需要指出,“尸婴”和“鬼婴”的形象还出现在斯拉夫神话中,它被称为“drekavac”,按字面可以翻译为“尖叫怪”,虽然在今天,在这个传说的诞生地,人们已不再相信尸婴会在森林中游荡,但在东欧,对此深信不疑者似乎仍然存在——最近的目击事件发生在2011年9月,不管当事人究竟看到了什么,我们都能确信,它的影响一直都在。


 石化蜥蜴

  此兹纪念高贵的骑士罗德瑞克,他在与石化蜥蜴的英勇战斗中不幸身亡,希望那怪兽被他的骨头噎死。

  ——维吉玛墓地中的墓志铭

游民星空

  虽然西欧神话中的类龙生物,和东方的龙是两个概念,但有一点似乎是一致的——它们只要现身,就会引发先民们的敬畏和恐惧。我们先要介绍的是石化蜥蜴,也就是Basilisk,它在《巫师3》中是非常凶残的敌人,而按照历史书的记载,它给欧洲人带来的恐怖也持续了1500年。它是一个诡异的混合体:本体是一条会飞的巨蛇,由公鸡所生,由蟾蜍孵化和养育。在古代欧洲,关于石化蜥蜴的童话不多,但描述却相当骇人和致命。

  “石化蜥蜴的呼吸可以让土壤荒芜,目光可以瞬间杀人。”

  这段话来自中世纪的一本动物寓言集,而其历史可以继续追溯到古罗马时代,在博物学家普林尼的巨著《自然史》中宣称,石化蜥蜴是一种小动物,“长度不超过12个手指”,但攻击却十分致命,普林尼写道:“它不像蛇那样蜿蜒而行,而是隆起身体中部前行。它可以通过接触杀死或烧焦草木、击碎岩石,尽管这种生物非常致命,但许多国王还是希望得到它的标本。”

游民星空

  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为我们留下了“石化蜥蜴”的记录,据信,它的原型可能来自北非的毒蛇和蜥蜴

  据信,石化蜥蜴的故乡是今天的利比亚,罗马人认为,当地因为这种生物直接从沃土变成了不毛之地。需要指出,普林尼不是唯一提到石化蜥蜴的古代作家。就在《自然志》成书几年后,另一位罗马诗人——卢坎,还描述了这种怪物另一种特点——自带剧毒属性:从周围飞过的鸟,会因此直接倒毙,曾有人骑在马背上用长矛刺杀了一只鸡蛇,结果毒素很快沿着长矛传染给了那个人,而它的马最后也因中毒死去。

  罗马帝国崩溃之后,石化蜥蜴的阴影继续笼罩着欧洲,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嫌。围绕着它衍生出了更多的故事,让它的形象开始介乎龙和长蛇之间。在13世纪初期、寓言作家“博韦的皮埃尔”这样描述石化蜥蜴:“一个上了年纪的公鸡,在失去性能力之后,有时会生出一种不大的畸形蛋。如果这个蛋刚好生在粪堆上,并由蟾蜍孵化,最终便会生出一个怪胎:它有着公鸡的上半身,蝙蝠的翅膀和蛇的尾巴。一旦出生,幼年的石化蜥蜴会悄悄躲到地下室或深井中,等待人们闯入,并用剧毒气体将他们杀死。”

游民星空

  中世纪人眼中的石化蜥蜴,事实上,这只是其形象的众多版本之一

  石化蜥蜴不仅限于传说,还有严肃的编年史。在中世纪欧洲人的眼中,它更像一个现实的威胁,以及一种“真实存在”的生物:比如按照一名叫Bondeson的作者描绘,1202年在维也纳,爆发了神秘的晕厥症,这种症状据称由一头藏在深井中的石化蜥蜴引发——而鸡蛇在被发现时已经死了,市民们于是在埋葬它的地方的树立了雕像,以纪念这件事。

  虽然类似事件往往只有孤证,或者纯粹是以讹传讹,但它仍然引发了广泛恐慌。尤其是在观察到不寻常的“公鸡下蛋”现象之后,市民们更是焦虑丛生:瑞士巴塞尔的法律记录显示,1474年,一只公鸡被发现下了一个蛋,为避免孵出石化蜥蜴,当局在数千人面前对这只鸡进行了宗教审判。以今天的观点看,这可能仅仅是因为激素错乱,让母鸡长出了鸡冠,但在中世纪,这足以引发一场骚乱,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恰恰发生在华沙——而这里也是《巫师3》地理意义上的故土。

  这次恐慌起源于一次失踪事件,按照当时的描述:一位刀匠的女儿和另一个女孩一起失踪了,她们的母亲带着女佣去寻找,发现孩子们误入了一座荒废的地下酒窖,并看到她们一动不动地躺着,突然,从地窖深处传来一阵嘶鸣,瞬间,领路的女佣就倒地死去了。

  后来,人们将三具尸体拉出地窖,发现它们的外观骇人,皮肤变色,眼球就像鸡蛋一样肿胀和突出。谣言传遍了整个华沙,议会传召了一位名叫本尼迪克特的医生,在他的建议下,一位青年穿着镶满镜子的皮围裙下到地窖中,抓住了蛇怪,最终,这位医生和青年都获得了参加市政厅宴会的殊荣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在《巫师3》中,血腥男爵和希里外出打猎时就遭遇了一只石化蜥蜴,最终,这头蜥蜴被希里杀死

  和当时欧洲流行的、许多真假参半的传说一样,这个言之凿凿的“史实”,其实有许多经不起推敲之处,然而,这些似是而非的故事却完成了一件事:在当年,它们营造一种看似近在咫尺的恐惧,并让传说生物深入人心,甚至在今天的奇幻类的作品中,石化蜥蜴都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形象,比如说JK罗琳的名作《哈利波特》,再比如《巫师3》,它们都是邪恶和恐怖的存在。

  翼手龙

  最危险的是皇家翼手龙,有人叫它们皇家大麻烦。

  ——阿尔宾娜·托特坎夫,亚瑞图扎自然科学讲师

  和前几作中不同,《巫师3》中并没有出现一条真的龙,尽管有许多类龙生物常常让人产生误会,其中之一就是翼手龙(Wyvern,也可以被称为“飞龙”)。它们有着修长的尾巴、鲜红的皮肤,以及像龙一样从背部凸起的尖刺,尽管它和龙的区别也有很多:其中最醒目的特征是,龙有四足,而翼手龙只有两足,另外,总的来说,一条翼手龙再巨大,尺寸也不可能超过一条真龙的五分之一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图片所示为一只严格意义上的龙,它有四足,且体型更为庞大

游民星空

  一只严格意义上的“翼手龙”,出自《冰与火之歌》

  翼手龙的形象源于英伦三岛,这一点也可以从的它的词源“Wyvern”中略见一斑,这个词来源于古代英国的方言,原本意思是“海蛇”,但实际描述的却是一种双足、会飞、身躯类似蜥蜴的存在。同样有趣的是,在被罗马人统治之前,英伦三岛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形象,而它的起源经过,也比我们想象的一波三折。

  因为有非常确凿的证据表明,英国人口中“Wyvern”实际来自今天的罗马尼亚境内的达契亚人,和真正的“龙(Dragon)”完全出于同源,而再向上追溯,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古人对蛇和蜥蜴等异兽的敬畏和恐惧上面。

  一般认为,作为一个尚武的民族,达契亚人是从水蛇和蜥蜴的身上汲取了灵感,并用这一形象充当军旗上的图腾,虽然最终,这个民族最终被强大的罗马帝国击败,并消失在了历史中,但罗马士兵却对此留下了深刻印象,尤其它在旗杆顶部随风飘动的场景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罗马军团的龙头旗帜饰物,它曾是达契亚人的图腾

  到公元3世纪,许多罗马骑兵已经不再使用传统的鹰旗,并用龙旗加以取代。与此同时,战争结束后,罗马人还从达契亚招募了大量辅助部队,这些士兵们也将家乡的图腾,带往到了千里之外的陌生土地。

  可能是出于对恐惧、也可能是出于敬畏,这种“Wyvern”很快在不列颠的民间故事中传播——它的形象千篇一律,大多是凶狠而残忍。当然需要指出的是,在那个对神话生物缺乏严格定义的年代,“Wyvern”有时企其实就是龙。这一点也反映在当年的描述上,比如说它喜欢吃人、体内有剧毒,对财宝和闪光的物品有着特殊的偏爱,是魔鬼的化身……如此等等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14世纪一份手抄本中的“Wyvern”

  在中世纪往后,和龙的形象一样,“Wyvern”的图案也频繁地出现英国贵族和城市的纹章上,这种形象的出现,一方面说明“Wyvern”被赋予了威严和勇武的含义,同时,在当年的欧洲,人们对宗教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正在消失。正如一位欧美玄幻作者分析的那样:“在中世纪末期,火药和攻城器械已经能摧毁当年最坚固的东西——城堡和城墙,那么,有谁还会相信,人类无法抵御一头凭空出现的怪兽?”

  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,在当年比较严肃的动物图册和百科全书中,“Wyvern”的出现频率越来越低,也不再有作者言之凿凿地描述它们的特征和习性,只是将其解释为一种虚构生物。然而,耐人寻味的是,在19世纪之后,作为世界观设定中的一部分,“Wyvern”常常在奇幻文学作品中登场,其双足、有剧毒、喜爱囤积财宝的形象也大致在这个时间内确定下来,其中也有大量龙的形象出现,比如说托尔金在《霍比特人》中提到的巨龙“史矛革”,形象上就更接近“Wyvern”,因为严格意义上的龙有四只脚,而史矛革有两只。同样,如果仔细观察《权力的游戏》中出现的龙,你会发现其形象也与后者也更为近似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《英雄无敌》中的飞龙,在诸多游戏中,这个系列其实也是“飞龙”和“龙”对比最鲜明的

  “Wyvern”的另一个舞台是电子游戏,在其中,它们和龙的区别反而更为鲜明。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也许《英雄无敌3》,在其中,金龙、红龙和黑龙高大且威严,拥有至少200以上的生命值,而要塞城的飞龙则是另一种形象,它们和青蛙一样有绿色的表皮,更像是一条长着翅膀的、吃撑了的蛇。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《勇者斗恶龙》和《怪物猎人》中,其中“Wyvern”和“Dragon”在形象上其实也不尽相同。同样,在《巫师3》中,“翼手龙”也被认为和巨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物,尤其当你奉命去杀死一头所谓“巨龙”,而最终发现对手是一头翼手龙之后,是否对雇主说实话,将极大影响你的任务报酬。


 狂猎

  ……不安的夜晚,空气中弥漫着恐惧的气氛……牲畜在谷仓内烦躁不宁,风中隐隐传来尖叫声……

  “是狂猎……”狩魔猎人悄然吐出这几个字:“请关好门窗,哈弗梅尔先生。”

  ——安德烈·萨普科夫斯基,《蔑视时代》

  《巫师3》的副标题就是“狂猎”,它的前作和预告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这种存在,然而,不能不承认,随着主线进行,游戏实际是是在毁掉你之前营造的所有神秘感。

  在游戏开头,你也许会认为“狂猎”是另一个世界来的幽灵骑士,乘着骷髅般的坐骑划过天空,他们身披重甲,他们的突袭毫无征兆,所到之处在身后留下一片刺骨的寒霜,仿佛永远无法被消灭。但随着游戏进行,你会发现“狂猎”是一群精灵骑兵,而这些骑兵的战斗力随着剧情发展始终在递减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《巫师3》中、面具下的狂猎,其实是这个猥琐样子……

  最初,只有男主人公能解决这种怪物,随后你发现,连兰伯特这样的高级NPC都能将其砍杀,接着,你甚至能看到它们被成群的史凯利杰勇士击败,到最后,它们的存在的意义仅剩下了一种,这就是展示花样百出的死亡状态。

  实际上,就在游戏发行前,开发商和各种游戏媒体就告诉我们:狂猎的名字来自传说中的幽灵骑兵——几乎全欧洲都有狂猎的故事,而且有趣的是,不同文化的传说对此几乎没有区别。只是,与游戏中有形的重铠骑士不同,神话中的狂猎带来的是一种游魂般的恐惧感。

  “我听见所有的狗都在叫,它们就在我们身边。我们听到所有的马都在嘶吼,仿佛就像是烈日当空时的场景——但这是发生在凌晨两点钟的事。我告诉你的事情完全是亲眼所见,有怨灵在乡间追捕和游荡。”在《神话中的爱尔兰》一书中,作者米歇尔·达穆斯(Michael Dames)借一位叫汤姆·卡罗尔(Tom Carrol)的居民之口写道,毫无疑问,卡罗尔是幸运的,据说普通人遭遇狂猎后,逃生的机会微乎其微,另一位目击者称:“你在年轻时根本感觉不到,直到你成人后才会意识到他们的存在……不管怎么说,一旦狂猎到来之后,这片地区总会有一个人在翌日死去。”

游民星空

  以上描述还出现在欧洲各地的传说中,和《巫师3》中也几乎大同小异:简单地概括来说,狂猎会杀死那些遇上的人,并把他们带到死者的世界。在细节上,不同国家的传说虽各有差异,但一般而言,狂猎之王都是著名的人物:在《巫师3》中,他是另一个精灵种族的首领艾瑞汀;在上述“目击者”的居住地——爱尔兰,狂猎是神明科尔努诺斯(Cernunnos);而在法国北部,狂猎是亚瑟王和他们的骑士,至于它的本源则是北欧民间传说中的“奥丁(Odin)”上,它也是北欧传说中的主神之一。

  奥丁,或者说沃旦(Wodan),其词源与上古北欧语的“Odhr”联系紧密,而后者又兼具了“愤怒、狂喜和激励”的含义,从这个词再向上追溯,它实际是源自古印欧语中“Wod”,而后者派生出的一个词汇又是如今英语中的“Wild”,也就是“狂野”。从这个角度,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奥丁和“狂猎”会存在一种天然的渊源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“狂猎”被认为与奥丁崇拜有关,在北欧神话中,奥丁也是雷神托尔等诸多神明的父亲

  不仅如此,对“狂猎”形象添砖加瓦的,还有古代北欧的军事习俗——狂战士(Berserkers)——它也可以被看作是奥丁崇拜的一部分。在9世纪的挪威、瑞典和丹麦,部族勇士会穿上兽皮、通过进行仪式,相信自己成了狂暴野兽的化身,并跟随在部族首领之后参加战斗,并对敌人的土地展开袭击,这一形象逐渐演化为狂猎(甚至狂猎的猎犬)。冰岛史诗作家斯诺里·斯图鲁松(Snorri Sturluson)对他们做了这样的描述:

  “奥丁的亲兵行动时不穿铠甲,就像狗和狼一样狂野,它们撕咬自己的盾牌,像熊和公牛一样孔武有力;他们在男人中大开杀戒,无论是火还是铁都无法造成伤害——这就是他们被称为‘狂战士’的原因。”

游民星空

  于是,他们令旁人产生了这样的印象,这些狂战士已然化身猛兽,成了一种不生不死的非人生物,随着时间流逝,它们成了近乎幽灵的存在,进而演变为在夜幕中肆虐的恶魔骑兵。基督教传入后,教士们又果断对这种传说进行了加工:一方面,狂猎成了恶魔化身,另一方面,它们掠夺的对象成了未接受洗礼的儿童——这种修改的目的显然有传教上的意义。

  事实上,现存的许多狂猎传说都要归功于雅各布·格林——一位著名的中世纪神学家,在他的著作《德国神话》中创造了“Wilde Jagd”一词来描述这些骑士。在他的理解中,狂猎就是奥丁和他的部下,只不过这里他们失去了和善的一面,最终成了如今各种作品中展示的形象,即象征灾祸和战争的幽灵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现代艺术家笔下的狂猎

 为什么是在波兰?

  事实上,你会发现,《巫师》系列在怪物取材上不只局限于斯拉夫神话,相反,它来自世界各地,其中除却基于民间传说的怪物,还有现代流行的吸血鬼传说(《血与酒》),并从20世纪出现的、托尔金的小说和“龙与地下城”设定中汲取了养分。

  如果追根究底,《巫师3》其实很不“波兰”,但另一方面,它又暗合了我们心目中的、“波兰”的环境,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也许是,所谓的“波兰文化”,从某种程度上说,其实是一个充斥着异国调料的大杂烩。

  从起源上说,正统的“波兰文化”其实并不存在,在罗马时代,这里是一片遍蛮荒的沼泽;在中世纪,这里崛起了强有力的王权,但这个王权却对起源于异教的斯拉夫传统异常自卑,最终,这种自卑转化为了对天主教的坚信;在近代,波兰被三个强权瓜分,直到一战结束后才侥幸赢得了独立地位,这种独立注定短暂,二战期间及之后,各个强权又争相在当地人的思想中留下了印记。如果细细琢磨《巫师》系列的设定,你会发现,上述事件和描写都在其中若隐若现。

游民星空

  波兰首都华沙街景,这个被认为相对保守的国家,在欧洲历史上曾经是各个文化的交汇之所

  如果做个比喻,波兰实际很像夹在各个文化之间的中转站:德意志、意大利、法国、奥斯曼帝国和蒙古人,他们的商品、文化和语言都在这里交汇。

  波兰贵族最流行的服饰是丝绸腰带,波兰军队的象征——翼骑兵喜欢佩戴豹皮做的披风,这个国家最珍贵的遗产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和建筑,但无论是丝绸,还是豹皮,还是绘画和建筑的风格,它们都不产于波兰,而来自同各国的贸易和交流。在这个过程中,诸多的外来文化元素也被融进了波兰人自己的神话。而在1980年代、社会巨变之后,这种融汇的过程更是大大加快了,大量欧美的奇幻作品涌入,填充了文化界的空虚。至于结果正如我们所见——上述元素最终整合在一起,造就了精彩纷呈的《巫师》系列。

热门推荐
相关攻略
+更多
最新资讯